在台灣南部的高雄市,一場靜默的革命正在進行。
這座長期以來依賴重工業發展的城市,近年來積極推動淨零轉型;這場變革的中心之一,就是「淨零學院」的成立。
高市溫室氣體淨排放量5,235萬噸,這個數字反映的,是長期以鋼鐵、石化、化工等重工業為經濟支柱所付出的代價。「整個高雄市的碳排放量就占了全國五分之一,其中工業超過八成,」環保局副局長黃世宏說。
然而,轉型的曙光已現,截至2023年,高雄市的碳排放量較2005年已減少25%。這個巨大的進步,背後有著產業結構的關鍵變化,最顯著的例子,是楠梓地區的產業轉型:90年代引發環保抗爭的中油煉油廠和東南水泥廠,如今已騰出空間,迎來台積電等高科技產業進駐。
時任環保局公害糾紛小組組長的黃世宏回憶,當年光是有成案的公害糾紛,就高達8,000多人;土地回收後,還要花17年整治才能再利用,「從永續發展的角度看,它(高污染產業)無法跟地方互利共榮。」
國際組織怨:沒一個飯店有做碳足跡
高雄市長陳其邁決定不走回頭路,還要大步超前。2022年,國際淨零聲浪大起,國發會也公布「淨零12項關鍵戰略」;同年,高雄市宣布將成立「淨零學院」,隔年更通過《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》,成為地方政府第一部上路的淨零自治條例。
「所有點子都來自市長,」黃世宏笑著說。
這不是玩笑話。全球超過一半人口都居住在城市,超過七成的碳排放也來自城市;在國際趨勢與在地需求的雙重壓力下,城市確實扮演關鍵角色。
原來,當時台灣沒有飯店和交通設施會記錄旅客的碳足跡,使他無法回報國外總部,這趟旅行究竟排了多少碳。這樣的國際標準落差,也是促使淨零學院成立的背景之一。
市長與主管帶頭考證照
市長宣布成立「淨零學院」後,環保局團隊僅剩半年完成籌備工作,包括尋找合適場地、招募師資、設計課程、與國際認證機構合作等。最終,學院落腳在亞洲新灣區一處大樓,樓下便是台灣碳權交易所,形成淨零產業群聚。
開幕當天,陳其邁邀請各局處首長一起到學院「當同學」,要求每人至少取得三大淨零證照;他自己更考取了碳盤查、碳減量、碳足跡等五張證照,一改過往公部門「主管不學習,只派基層去應付」的慣例。
陳其邁認為,決策者若欠缺碳知識及國際減碳趨勢,僅仰賴部門下屬提供資訊,難以做出精準的決策。
通識課程著重觀念扎根,教授SDGs(永續發展目標)、巴黎協定等基礎概念,幫助學員建立國際視野;證照課程則與國際認證機構如BSI合作,提供標準化的訓練;技術與實廠課程通過產業專班與實地交流,有效強化產業實務需求。
截至2024年九月底,學院已開設77堂課程,培訓2,800名學員,核發970張證書,幾天每天都有課程。學員中約七成來自公部門,三成來自產業界,且持續提升。
「永續,企業跑得比政府部門還快」
「學院成立的目的,是《巴黎協定》中的能力建構,長遠來看,公務員基礎識能的建構尤其重要。」黃世宏解釋,當城市要做大規模的產業轉型,需要很多部門、橫跨許多專業的整合,「若沒人解說因果關係,就很難理解為何要做(淨零);不做,就沒辦法融進未來世界。」
他回憶,台灣唯一獲得ISCC CORSIA(國際永續性與碳驗證—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及減量計劃)認證的廢食用油回收公司永瑞,一度由於被認為牴觸法規,設廠時處處碰壁,最後找上高雄市環保局協助。
黃世宏聽完,就明白廠商符合國際清潔發展機制(CDM)的MRV原則(可量測、可報告、可確證),最後順利設廠,如今,永瑞的回收油被提煉成永續航空燃油,賣給荷蘭航空,也成為台塑的合作夥伴。
因此,淨零學院的課程設計也特別著重實務應用。例如,為深入接觸重工業產業,學院還針對鋼鐵協會、中油、台船、一卡通、中華電信等代表企業,量身訂做ISO專班。首場專班為中油石化查證人員授課,強化解析石化產業特殊案例;更提供實務參訪機會,使中油、台塑等競爭對手能交流減碳技術。
未來,學院正規劃與國際城市組織合作,特別著重與東亞地區城市的交流,分享高雄在工業轉型方面的經驗。
透過淨零學院,高雄,這座曾肩負經沈重工業污染的城市,正在將累積的環境債,轉化為面向未來的碳知識資產。從產業聚落到人才培育,高雄已不再只能被動承受淨零轉型的壓力,而開始展現引領變革的能量。
資料來源:未來城市@天下